《中年小膽》:關於中年三兩事

題外話:2013年最後一篇稿,明年我的剩餘壽命又要減一了。再扮年輕旁邊的人就要吐了。

———————————————-

mini

中年,是人類生命非常特殊的一種狀態。來到生命時間軸的中間點,它夾雜在少年與老年之間,無論少或老的特質都有一點,又都少了那麼一點,缺這少那或許就此形塑一名中年男子的不安與不甘,終於也就集成這部長於“絮叨”的雜文集子。

關於中年,作者蔡興隆兩次引述友人的形容語彙:中間的人。第一次在〈換一口氣〉:「我的詩人朋友龍哥說,我們都成了『中間的人』了啊。」另一次在〈沒有人默哀〉:「套一位寫作的朋友龔萬輝說的,我們已經是『中間的人』了。」

這詞原創人是龍哥或龔萬輝不重要,即使撇除記憶的不可信因素,很可能壓根就是中年(文藝)男子的結構共同語。「中間的人」指的是上有高堂、下有妻房的人生處境,喻示人到中年牽掛漸多,歷練漸長,自然懂得“做人的道理”般圓滑起來。

蔡興隆雖有這種自覺,但他以文字顯現出來的「中年嘮叨」卻遠不是那回事。

在這部雜文集中,蔡興隆多次哀悼青春早逝,呈現出一種緬懷基調。這種緬懷卻非感時懷傷之流,畢竟過了那年紀,他更像是立足當下的回顧,嘗試捕捉一些已經或就快所剩無幾的人事剪影,雖然還是會嘆息,誰不討厭離別和遺忘呢?說不清是過多緬懷青春,或依然保有(一小部份?)赤子之心,蔡興隆的中年嘮叨偶會泄露些許熱血。活到中年,年近四十,他立足的當下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莫名勢力牢牢牽扯,為了肩膀上的重擔,為了完成進入中年的必修條件,不得不做出反應:「種族隔閡慢慢要被打碎的夜晚,我們已經一直往前走了,沒錯,路還很長,但我們害怕嗎?不,我們已經不再害怕了。」熱血膽大無畏如此,書名的「小膽」倒成了不太成功的自嘲。

說了這麼些,「中年」的概念畢竟還是含糊不清,這東西實在不好定義,且文本所述也就僅止於作者一人的中年狀態而已,難以延伸成「他那一代」的縮影;〈三十六歲男人〉這一段,倒是可以作為他所謂中年的縮影:

「三十六歲了,別人再也不會溫柔的叫你一聲『小弟』了,再扮年輕旁邊的人就要吐了,這時候你往回頭望上幾眼,當初拍肩膀搥胸口稱兄道弟的朋友們,可能都已經四散不知所終了,但中年有個強處,就是不會再輕易多愁善感,即使覺得惋惜,也能從容面對。最多不就晚上多喝一瓶啤酒,憂傷消失的速度,搞不好還會嚇你一跳,這時候就可以老氣橫秋來一句:這就是人生嘛。

「三十六歲的風景,原來長成這樣。」

 

‧書名:《中年小膽》
‧作者:蔡興隆
‧出版:有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星洲日報/副刊‧文:左行風‧2013.12.09

 

http://life.sinchew.com.my/node/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