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演出」上承年前盛極一時動地吟的前身名字,以歷史久遠的詩歌朗誦表演名目,編了這一本《全國中小學詩歌朗誦讀本》,有人出版社出版。印像中,這是有人第一本讀本出版品。有人的出版質量在本地首屈一指,如今出了一本參考書性質的出版品,是好是壞也難說得緊。
以讀本的角度來說,本書的編務已相當完善,從每首詩附上朗誦小貼士到附錄詩歌朗誦技巧,主編的話也大致在談朗誦創意與注意事項等等,該有的都有了。這些原沒有特別好說的,倒是主編周若鵬提到一段有點意思:「既是詩歌朗誦比賽,如果表演的作品簡直不算詩,那還算不算詩歌朗誦比賽?……但我們在意的不應祗是分數,而是原則。辦詩歌朗誦比賽的目標是為了推動文學表演,鼓勵學生接觸文學,那麼就該把最基本的做好:選好詩。」選詩在比賽祗佔百分之十,對整體成績並沒大影響;換句話說,哪怕參賽者選的是一首非詩的詩,祗要其他方面兼顧得好,一樣有贏獎的可能。
然而,如果我們認同一項文學表演比賽有其更深遠的意義,就非得認同周若鵬的「選好詩」原則不可,同時也給了讀者審視此讀本所選詩質的契機。問題在於,周若鵬並沒有對「好詩」做最基本的描繪,僅訴諸兩大方向:(一)選馬華詩人的詩、(二)選貼近學生生活的詩。而這兩大方向,除可作為選材的方針,並沒有回答到「好詩」的大哉問。
一首詩寫得好不好,評判標準有很多,其中最為簡便兼取巧的方法,是將「詩」分行的句子連接起來成完整的句子,填上標點符號,看看之前和之後有什麼差別。假如讀來和分行「詩」相差無幾或猶有過之,即可初步校查出這其實是作者把原本的短文(句)分行來騙人的玩意兒,而我們通常可以語帶調侃說:這根本分行散文嘛!
或許為利於朗誦,《讀本》選詩整體傾向白描和口語化,而詩與非詩原本就已相當模糊的界限,愈發模糊了起來。依靠這種最粗淺的檢視方法,平時不常讀新詩的人也可以大致分辨詩的品質。
在此僅舉一例,如編在高中組一欄的游川〈橡樹〉:「一顆橡樹,在巍巍族人中悲苦沉思。他把枝葉伸入天空,張成清醒的肺脈,呼吸生命的訊息。他發現,生命必須延續,在不斷的自我奉獻裏,在奉獻中肯定自己、發現生機。」
這首詩族群命運的家國課題,緊貼在地華族的主流歷史敘述,是文學比賽的主流題材。讓我們若設想一個情景:一位學生用游川這首「詩」參加散文朗誦比賽,主辦單位和評審該接受嗎?若不,理據何在,前引哪一句不「散文」了?
當詩與非詩的界限模糊時,對好詩有原則式堅持者,愈發應該嚴格把關,選出好詩。緣此,初步得出的印象為,此書主編在執行上並沒有貫徹其自序的原則要求。而以游川創辦的「聲音的演出」為此書名,形成其對自我一定程度的自嘲。
書名:《聲音的演出——全國中小學詩歌朗誦讀本》
‧作者:周若鵬
‧出版:有人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左行風‧20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