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ham》:回到世界崩壞以前

Gotham3

Bane當著全世界的面曝光Gordon與蝙蝠俠隱瞞光明騎士Harvey Dent墜落的真相,Gordon辯稱:「當社會法制不再保護人民,我別無辦法。」無論如何,從嚴格的道德角度來看,Gordon的做法的確不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正義的看法。

2012年,諾蘭執導的蝙蝠俠最終曲《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票房大捷,榮登全球最高電影票房第十;一年後,FOX取得《哥譚》開發權,如此巧妙的時間點,說這部劇是基於諾蘭引發的蝙蝠俠效應衍生而來,應是合理推測。因此,也提供了觀眾將兩者聯繫起來的契機。

电影中,童年失去雙親的Wayne因為Gordon給他披上一件大衣,埋下一生良善的種子;FOX新劇《哥譚》(Gotham)把場景拉回到這一幕,卻把主角聚焦在同樣良善的Gordon身上,說一些背後的故事。

曾幾何時,Gordon也是個正義潔癖的少年警探,一個低調的光明騎士。那一年,Bruce Wayne、貓女還是孩童,小丑、企鵝人、謎語人也還沒走上絕路,世界不太壞,但已臨崩潰邊緣。

世界崩塌以前,新晉警察Gordon仍保有法律平等及司法獨立的堅持,無論基於任何情況,都不應對任何人未審先判及濫用死刑。當氣球人連環追殺哥譚市內惡名昭彰的罪犯,警察同僚私下為其鼓掌時,Gordon堅持要緝拿氣球人歸案。看起來很笨,又的確是體制內的光明騎士必須具備的理想主義特質——正如日後Gordon與蝙蝠俠對Harvey的寄望。

新劇開播,沒人知道Gordon會走向什麼道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身處哥譚,良善與不義將是伴隨他一生的掙扎。

拉闊來看,哥譚孕生出分屬光明與黑暗的Gordon及蝙蝠俠,本質上是一樣的。在洶湧的商業潮流中,一個又一個能力非凡卻又拼命死守某些道德價值的超級英雄應運而生,無論人、神或魔,他們都願意付出不平凡的一生交換最平凡價值,如和平與正義的留存。或許,超級英雄所映射的其實是我們深藏心底的渴望,渴望有人替沉默的我們守護一些現實生活早已崩塌的美好信念。

【劇外話】

諾蘭成就了一個不公社會裏仍堅守正義原則的人,將蝙蝠俠帶到新的高度。可以這麼說,諾蘭對哥譚市之種種不公不義的精準刻畫,不僅襯托出蝙蝠俠的高大,也讓我們聯想起現實社會的荒誕。

香港曾是一個未有民主政治而具有鮮明民主特徵,如高度法治社會的地區。如今這一切,隨著特首梁振英貪污五千萬還自稱「一切合乎程序及道德」而行將消逝,叫人想起馬來西亞公寓。

香港,是另一意義上的哥譚市;從這層面而言,佔中是個符號,街道每一位都是走在陽光下的蝙蝠俠,包括黃之鋒。

文 / 左行風

原刊:《學海》第716期,201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