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之水》:細節裏的文本氣息

500x320.2014.12.08.IMG_1187-103304

如果不是為了做學術研究,或對馬華文學極感興趣者,恐怕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翻看上世紀的馬華小說。除了兩世代有著意識形態與閱讀口味的鴻溝般斷裂,意圖從評述開始接近上世紀馬華小說的一般讀者,不難發覺為之辯護與建構經典性的討論,往往基於某些可疑的信念:「那麼長久的時間,怎麼會出不了好作品」——時間與作品好壞有聯繫嗎?“某作家寫出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書寫底層人物何以就是好作品的判準?

又缺乏從文本提煉足夠細節加以佐證,從一開始就給讀者拋下一肚子沒有答案的疑竇:這部小說真有討論說的那麼「好」嗎?
一部小說之所以能發展出一套自成一格的價值與世界體系,很大程度有賴作者對細節的經營。因為有了足夠多線索相連的細節,小說原先各自獨立的情節才得以牽扯在一起,或結合或矛盾衝撞,賦予文本更深刻的意義。可以這麼說:讀者從文本捕捉到細節多少,影響他的觀感、解讀、批評的喜惡深淺。

如丁雲影射五一三事件的〈圍鄉〉,寫一戶住在深山里的勞動家庭,因暴動謠傳馬來人要對付華人,捕風捉影下決定舉家遁走他鄉,半途難捨老家事物又折返,最終在抵家那一刻獲得了精神上的寧靜祥和。按這條故事線來看,除了約莫得出「閃避歷史大事件」、「書寫底層人物」的粗略印象外,基本乏善可陳,讀者也不會知道——主人公林拓曾在暴動前夕殺死一頭山豬的插曲。
少讀這段插曲,暴動還是會發生,對整體劇情的推進無關緊要。然而,少了林拓因殺山豬而引起「血淋淋的景象、死亡,他並不是完全陌生的,以前人家問他見到那些會有甚麼感覺,他最多純憨的搔搔頭說會喉嚨發干一陣子啦!但這次的感受是不同的,他覺得噁心」的死亡震撼,林拓為了保護爸爸而決定留下來的戲劇張力就降低了幾分,小說家也不能另出奇招,以化解這股捕風捉影的死亡恐懼作結。

細節A烘托動機B的高大、最後在結局C得到消融,小說才不會只是「字與字」結合的死物。抽干細節,讀者自也難以瞭解丁雲汲營予故事線單一、道德觀分明的小人物生活的書寫背景,用相對小而不傷的格局,勾勒出簡樸純淨透明的鄉土氣息。小說的氣息都存在細節里;對於書評,我希望能起碼給到你一些尋找文本細節的線索,甚至看待書評的標準:請針對你的信念拿出證據(細節)來。

‧書名:《黑河之水》
‧作者:丁雲
‧出版:長青書屋
‧出版日期:1984年7月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左行風‧2014.12.07

http://life.sinchew.com.my/node/14515?tid=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