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教育呼籲錄》:荒漠中的林連玉

DSC_4407

直到今天,半數的我們仍沉浸在華社華教的歷史悲情里難以自拔。一個前新聞主播、政客的一場聰明且精準的演說,調動了大部份人的華教情愫,似乎還有人因此而痛哭流涕。聰明人要做聰明的事,愚笨的人只好不合時宜地撿拾起一本笨書,讀一讀那只為了捍衛我們學母語的權利,而「曾經有人因此被褫奪了公民權」者的書。

他是林連玉。

林連玉,一個悲情中帶著美麗的歷史名字。陳平到死都回不了家,而他雖死在家鄉馬來亞,身份上卻只是個在地的異鄉人而已。這本呼吁錄所收文章年限從1952年起,止於1961年;對應他1951年始獲公民權,到1963年公民權被奪,集內每一篇都是他仍具有馬來亞公民身份時期所撰寫的文章。

從此我們可以猜想,林連玉對馬來亞這片土地有極濃厚的感情。依照“認真你就輸了”的現代理解,講感情者都是某程度上的笨蛋。

如今林連玉成為華教奮鬥先賢的象徵,最後落得異鄉人的悲劇下場,於後人而言是一段最美麗動人的歷史句點。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說著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宣言,若沒有一定的笨蛋式韌勁,恐怕難以堅持下來。

所以在這集的文章裡,一篇接著一篇順序讀下,便會發現它們其實有一定的共通訴求。一件簡單如「保住華文學校是大原則,必要時可以放棄政府教育津貼」的事,總是不厭其煩說了又說。道理那麼簡單,訴求如此清晰,在民間起了作用,「上面」聞了卻無法苟同。

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吁中,林連玉汲營於華教事業的大半輩子,最大的敵對對象不是殖民政府,反而是種族主義的政權。身處情感支離、知識破碎的現代回望他殘存下來的說理文字,於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我們都該學習如何當一個笨的人,做一些笨而美好的事。

‧書名:《華文教育呼籲錄》
‧作者:林連玉
‧出版:林連玉基金委員會
‧出版日期:1986年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左行風‧2014.10.12